让文明与我们同行
——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点滴
陈军
今年,我按照循环教学的惯例,到七年级任教,但半个学期下来,我与同级部的老师都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现在的学生养成教育存在很大问题,令人担忧。但细细一想,也不能将责任完全推到学生身上。因为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又不是我们老师所能触决的。要想让学生有良好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与文明同行、与礼仪同行,做老师的得率先垂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用微笑与语言给学生做榜样,用身体力行给学生做示范,让文明和礼仪之花开遍校园。
一、让学生知晓文明。说起文明,学生是很难定义的,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它具体表现在细节上:课堂上,坐姿端正,凝视听讲,举手发言;课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打架闹事,上下楼梯靠右行,不践踏花草,不采摘鲜花,不乱抛杂物;社会中,公交车上主动让坐,待人接物礼貌周到。它表现在一声声真诚的“谢谢”,一句句真心的“对不起”,还有每日的“您早、你好、再见”之中。
二、让学生亲历文明。文明礼仪在细节中得以体现,学生又可在文明礼仪中得以享受。有一次,我在批阅学生日记时,看到一位叫周俊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中午,我走在校园的水泥大路上,这时戴校长正好从我身边经过,校长轻声对我说:‘小同学,请你将那边的纸片捡进垃圾筒,好吗?’我顺着校长手指的方向,将纸片捡进了垃圾筒。当我再回到原来的地方准备返回教室时,我听到校长说:‘小同学,谢谢你!’我当时真是激动不已。这本来是一个学生应该做的事,却得到了一校之长的肯定与表扬,看来做好事真的感觉很好。”从这篇日记中,学生其实挺在意自己的行为,更在意自己的感受。我也在这里发现了教育的契机。我把这篇日记在班里宣读,并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大家纷纷表示,文明礼貌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你我共同努力,文明之花将开遍校园。
三、让学生牵手文明。上学期末,我们七、八年级搬进了新的教学大楼,进楼前,我除了进行安全教育外,还进行了大量的文明礼仪教育。新墙壁、新楼梯、新门窗……一切都是新的,我们更应该有新面貌,行为更文明,礼仪更周到。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雪白的墙壁依然雪白,洁白的磁砖光泽依旧。校室里窗明几净。学生走在楼道里,轻轻而上,轻轻而下,特别是上体艺课、大课间时,学生更是整队前行,既安全又文明。我们的学生不仅在校内讲文明懂礼貌,在校外也为我校塑造了良好的形象。在清明扫墓这一活动中,我们从学校到陈达夫烈士墓来回途中,不断听到沿途群众的啧啧称赞:“初中学生就是不一样,多懂礼貌啊。初中学生真了不起!”随队而行的我们听到这里,心里真是有一种成就感。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文明礼仪的传播者和执行者。面对如此文明礼仪的学生,身为班主任老师的我,怎能不自豪、欣慰呢?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让学生在自信中扬帆远航
临泽初中姜万扬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想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又是德育工作。我当班主任多年,现就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他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行为、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学生是具有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老师在学生面前必须有模范的作用。这一学年以来,我每天早上按时到班,在我的影响下几乎没有学生迟到 。中午每天上班与学生谈心交流。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第一次大扫除时我首先拿起一块抹布,带头擦玻璃,并力求擦的干干净净。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需要任何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看到班级的卫生不好,我就自己拿起笤帚,拖布将班级打扫干净,学生看见我在干活,不仅也和我一起干,而且也不再破坏班级的环境。
二、一视同仁,严格要求
一位合格的班主任不仅能做好优秀生的工作,而且更应该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后进生尽快地赶上去,决不能对他们恶语相伤,决不能有半点轻视的态度,更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要用同一标准把他们与优秀生比较。我班愈志豪同学,在上学期初经常违纪,吸烟、打架、上网吧。有一天,晚上十一点多钟了他乘母亲睡着了还溜出去上网,深夜被母亲揪回家,家长和我反应了孩子的情况后,我和他进行交流,从他的优势角度去鼓励他,经过几次交流,他不再迷恋网吧,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因为成绩好而忽视他的错误,也不因为成绩不好而否认他的优点”,这是我的准则。在这样的原则下,不仅做到了学生的平等,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团结。
三、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信任更是推动其上进的力量。我们班上的高少飞、陈旭、陈龙等同学在学习上有些困难,有的同学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再加上自己贪玩,家长过于溺爱,教育方式不正确,造成了学习成绩及各方面都比较差。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掌握了他们各自基本状况,与他们单独交谈,让他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有了很大的增强,把优秀班级作为他们的目标,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本学期,我班来了一位休学生,上学年因一时冲动跳楼摔断了腿而休学,影响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找他谈心,告诉他不看过去如何而看他今后的表现,并让他担任卫生委员职务。事实说明我做对了,他每天不仅到班级包干区检查卫生还把教室走廊打扫的干干净净。
作为班主任,我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尽快提高学习成绩。
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班主任,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教是为了不教,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快乐吧。
加强品德培养,促进自主学习
临泽初中 吕伟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在个体心理行为上的表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现代唯物主义心理学认为,品德包含四种心理成分,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同时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自发形成,它是在社会舆论的熏陶下,在家庭影响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下逐步形成的。因此,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有效的方式方法促进其道德认识的形成,激发其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培养其坚定不移的道德意志,训练并内化其道德行为。通过品德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即使在没有老师时,学生也能自主的完成学习的任务。下面主要谈谈品德培养的方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下面谈谈我作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一、集体讲解法
通过各种集体活动的形式,适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具体事例,由《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纪校规人手,向全班学生讲解社会道德规范。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使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方法,提高鉴别是非能力。在集体讲解中我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品德状况、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讲究语言艺术和自身的情感感染力,同时尽量采取启发式讲解,尽量地留予学生思考的余地,也视学生集体情况让学生提出质疑,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的参与性。
二、 个别谈话法
与学生个别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尽量以诚恳、耐心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前提下,针对一定的中心内容,或表扬,或批评,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同时,允许学生作充分的说明、解释和申辩。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劝说情深意切,批评严肃中肯。实践证明,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感受到班主任诚心、关心和爱心,教育才能行之有效,才能晓以明理,动以情理。
三、集体讨论法
如果说“集体讲解法”和“个别谈话法”是班主任处于主动地位,那么,“集体讨论法”则更充分贯彻平等、民主的原则。在德育教育的实践中,我采取的更多的方法是“集体讨论法”。我班的学生在集体讨论中个抒己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在整个过程中,我作为班主任,既是组织者,又是讨论的普通一员,更是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经常阐明自己的观点,以自身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总之,在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贯彻“教育说服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化学生道德意志,形成学生稳定的道德行为。通过品德的培养,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知晓那些事情应该做,那些事情不能做,学生能够利用大多数的课余时间自主的学习,打闹的现象几乎看不到了,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