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东
身为教师,工作的琐碎与单调使人厌倦,生活的平淡无奇让人想往外面的世界。在得过且过时,《孩子们,祝你一路平安》飞到了我的手中。作者Ⅲ·A·阿莫纳什维利,我称他阿老师。
随便翻翻,不见令人生畏的体系,不见理论的贩卖,不见概念的丛林,呈现在眼前的——情节曲折的师生故事,兴之所至的教育随想,水到渠成的理论结晶。不免让人眼睛渐渐发亮,心弦随之震荡,思绪不住地在文丛与现实间切换。单调、乏味的教育生活因阿老师创造性的着色,显得五彩缤纷。阿老师享受着每个教学日、每节课,享受着每个孩子。他的享受让我羡慕,也让我动容。
有个叫柯蒂的男孩时常在课堂上用手指敲击桌子,沉思默想。采取种种办法,将他的注意力拉回课堂,这是一般教师的本能。阿老师却没有停留在本能,经过几番细致观察和深入推想,他发现“天才儿童喜欢在课上幻想,这是因为智力的激情和交往的精神力量,犹如点燃火箭的燃料可给予火箭以升空的推力一样,激励着他们的才能脱离教室现实的吸引力,投入到其他的现实中去。”换了我们,没有哪个老师会为此小题大做。因了阿老师的宽容,在第2500堂课上,柯蒂发誓要谱一曲《课的颂歌》。
阿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儿童知音。他对于男孩索索感情危机的处理,简直就是心灵城堡的迂回突破。索索该跟着生母还是养父母?生母为什么要来找索索?养父母面临崩塌的精神支柱如何维护?周围的伙伴会对索索的选择有怎样的影响?如何让索索不受伤害地合理选择?……阿老师仿佛一位战略家,全盘、透彻地分析9岁孩子脆弱的内心和他外界的复杂环境,巧妙地邀请,不着痕迹地诱导,完美地撮合,最终帮助索索冲出感情的阴霾。其实,我们也不缺乏呵护孩子的热心,却常常因方法的生硬、角色的威严,在帮助的同时也给儿童的心灵留下了一些硬伤。“以基于儿童个性的观点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对待儿童,不以权力主义的态度对待他们。”阿老师的教育魅力正在于此。所幸,时隔近20年,我们终于也打出了“以生为本”的旗号。
然而,环视我们的现状,一方面“以生为本”的口号映天响,一方面“分数教育”如火如荼。“我们为什么要像着了魔似的迷信分数呢?”“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儿童吗?也许,这是为了把我们的教育错误转嫁给儿童吧?”“分数,这是跛足的教育学的一根拐杖!”于是阿老师果敢地扔掉这根“拐杖”,并在前苏联引爆一场教育改革——学校无分数,那是1984年。瞧瞧孩子们的欢欣吧:“我们各拿一本空白的练习本,在上面写满1、2、3、4、5之类的数字,奔到院子里,把练习本撕成碎片,生起了篝火……把分数烧光,乌啦!”借着他们的篝火,我照见的是,我们的学生终年背负着分数的大山蹒跚在新的世纪……
有人说,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天使。阿老师显然就是一位天使,翩翩翱翔于儿童的生活与心灵,带给他们快乐、智慧、善良、正直,甚至顽皮。拉里是班上最文静、最听话的女孩。阿老师却伙同她的父母,教她顽皮,因为顽皮不是“可能毁灭儿童的恶性肿瘤”,“而是童年的智慧”。经过“教唆”,拉里变得活泼开朗,成了一名出色的“助教”。七年级的男生阿米兰是个令班主任头疼的家伙。阿老师却看准了他的正义感及领导才能,聘请他担任四年级中队辅导员,结果成功地组织了入队、野营等一系列妙趣横生的班队活动。阿老师关心儿童的今天,也关注他们的明天。毕业前夕,他为班里每个孩子准备了一袋特别的礼物,里面有孩子们学习的成果,有洋洋数千言的毕业赠言。这不正是我们许多学校正在尝试的成长记录袋吗?
“把自己的双肩当做起飞场填塞在自己学生的脚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阿老师思之念之做之记之,无不是孩子。他研究儿童心理,他思考掌握教育技巧的源泉,他分析家庭与学校如何结盟,他满怀激情地拟定教师誓言……读完《最后的和弦》,你无法不感怀于阿老师对学生的难舍难分,你无法不共享那份甜蜜的忧伤,你无法不与阿老师一起坠入粉红色的云彩里——那是孩子们爱的回报。
合上20万字的书页,我难以置信的是,如此绚丽的真情与智慧竟在一年当中凝成文字!阿老师是一位全职老师,同时做着最最日常化的行动研究与叙事研究——教育家由此诞生。我不得不相信:教师生活也可以风景无限!
注:《孩子们,你们好!》系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教育科学出版2002年2月第1版。
(刊发于《江苏教育科研》2009.7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