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虽然有所革新与进步,但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一直是个顽症。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我们认为,只有走出唯教材、唯教师的死胡同,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加强课外阅读就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一把快犁。其实,博览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宝贵经验,它的重要作用也是被无数实践所证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在145万字以上。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内引外联,乐读善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经过一年多的课内外阅读衔接实验,我们已经初步提索出有效衔接的路径。眼下,有待于将课内外衔接推向深入。
2、国外的儿童阅读具有良好的传统,为了我们的学生能亲近母语、亲近阅读,既迫切也任重。必须加大内外阅读衔接的实施力度,增强使命意识和创新意识。
3、大众传媒日益普及,时尚文化消遣潮流光怪陆离,对小学的课外阅读构成强大冲击与挤压。借助阅读衔接,培养书香少年,是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理论依据
1、传统语文教学重视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滋养,具备较扎实的语文功底。“滋养说”是教学实验的理论支撑。
2、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叶老的“例子”说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3、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4、学习迁移说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即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课内阅读学到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实验的又一理论依据。
5、《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实验的纲领性文件。
三、研究的目标
1、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深化“内向型衔接研究”。即衔接阅读指向于课内阅读,通过有效有机的课堂链接阅读,强化阅读期待,深化阅读感悟,促进阅读反思,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
2、探索并开辟“外向型衔接研究”的路径。旨在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
3、培养一批掌握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能有效实施课内外衔接阅读的骨干教师。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内向型衔接阅读”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打造高效的阅读课。
2、探索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外向型衔接阅读”的策略与路径,训练基本能力、训练能力品质、培养健康情趣;探寻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如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等。
3、探讨课内外衔接在拓宽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开发“学困生”智力、以读促思、以读助写、以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诸方面的功能和实际效益。
4、研讨时代赋予课外阅读的新特点。如大众传媒和传统文字阅读,多元文化和阅读对象的选择,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创造性、探索性、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培养,以及在大信息量面前如何进行快速有效的“筛选”式阅读等。
五、实验步骤
1、深化“内向型衔接阅读”研究(2007.3~2007.6)
①探究“内向型衔接阅读”的时机、篇幅、难度等状况。
②优化“内向型衔接阅读”的课型。
2、深入进行“外向型衔接阅读”研究(2007.7~2007.10)
① 深化书香校园建设。
② 探讨“内向型衔接阅读”的策略。
③规范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欣赏课。
④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检验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
3、实验总结阶段(2007.11~2008.3)
①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②对实验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有关测试和分析。
③收集实验教师的教案、论文、经验总结,并印成文集。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即查阅文献资料,形成对实验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2、教育实验法,即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在实践中变革实验对象,探索因果规律。
3、经验总结法,即根据实验目标,采用教育科研的方法,搜集资料,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揭示教育现象的内在规律。
4、个案追踪法,即追踪个人,收集资料,揭示发展变化情况。
|